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他的古怪敷衍让我留意起来,是肺结节还是心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021-09-24 16:14:38
分享到:

讲述人

护士长 沈蕴之

“18床的病人好古怪,对我们爱理不理的,健康宣教都拒绝签名……”早晨交班时,新来的几位年轻护士低声议论着。我听见了,微微皱起眉,问了下病人情况:患者治疗态度消极,暂不明原因。下午,我多长了个心眼,特意在他床边多逗留了一段时间,问两句家长里短,想捕捉一些他的心理活动,但是他只是敷衍两句,始终没有打开心门。

回到办公室,我查阅了电子病历:磨玻璃结节,待胸腔镜手术病理活检明确诊断。这不是我们科最常收的病种吗?情绪怎么会如此低落,是否另有隐情?所幸,病人的妻子还算直爽,三言两语就把我带到了他们的故事里。

夫妻俩是湖南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事业的瓶颈、内分泌的失调、父母的年迈和养育二胎的各种纠结让他们在烦躁、琐碎、不甘心中艰难度日。屋漏偏逢连夜雨,本以为没什么大问题的例行体检,报告显示丈夫的左肺有两个磨玻璃结节。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从未生过大病的夫妻俩吓得半死。“磨玻璃结节良恶性都有可能,现在CT诊断技术高了,肺结节发现得也越来越早,就算是早期肺癌,及时手术,术后5年的生存率可达到95%以上。”医生此刻的安慰听起来却像是“善意的谎言”,他们半信半疑。为了治疗,他们找亲朋好友各处打听,也跑了不少地方。起初诊断不明确,他们多方咨询专家,补充各项检查:增强CT、肺穿刺、抽血查肿瘤标志物……一个个流程跑下来,筋疲力尽,两口子决定来华山医院试一试,尽管人生地不熟,尽管也没有十足地信任我们。在我面前他们不愿过多显露什么,但入院待查的那段时期,我能感觉到他们极度的焦虑和担忧。在我们医务人员眼里,肺磨玻璃结节并非什么宣判生命终结的“绝症”,它却让这对身处中年危机的夫妻倍感压力。

随着和妻子交流的深入,我开始明白病人消极态度的由来。有一天我们说到夫妻之间的扶持,妻子说,平时他们习惯了吵吵闹闹的,毫无感情可言,在一起纯粹出于责任和义务。吵得很凶的时候甚至想过,有朝一日大难来临肯定是各自飞啊。可是真的身处困境,她反而坦然和冷静了,想到的不是退缩和放弃,而是坚持和守候,她期待命运之神可以垂怜眷顾,而且开始筹谋万一是最糟糕的情况怎么办。患病的丈夫心里却放不下了,或许是作为顶梁柱的一份自责。

在这样的沟通中,我找到了疏导病人情绪的关键点:提供更多的科普信息,引导他正视疾病,让患者对自己的诊疗方案尽可能理解、配合,减轻他的孤寂、失落、颓废感。术前情绪低落的患者,在我们这段时间的循循善诱下,坦然接受了疾病。

胸腔镜手术病理出来了,结节为恶性,但是因为发现早、处理及时到位,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影响甚微。妻子在得知结果后非常乐观,轻轻拍着丈夫的手,笑着感谢我们说道:“幸亏体检发现得早,我们还是幸运的。”

那天,看着他们欢笑着办理出院手续,我真为他们高兴。塞尔乔·莱翁内导演的《美国往事》中有句经典台词:当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着,存在着,我就愿意忍受一切。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

什么年龄有什么年龄的困惑和焦虑,但是,身体健康在每个年龄段都至关重要,看待生活的心态、夫妻间的信任支持、对孩子的理解也很重要,不妄自菲薄、迎难而上,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顾点评

沈蕴之,医学硕士,副主任护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6病区护士长。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患者住院期间前后精神状态判若两人。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健康科普知识无疑是做好面对疾病心理建设的基石,但是如何协助患者一起搭建好这个基石,值得我们反思。 

请患者和家属们认识疾病,规范治疗目前肺癌患者群体存在年轻化趋势,随着大众体检意识的提高,CT筛查出肺内结节病变日渐增多。早期检查很多患者被诊断肺癌后,往往担心疾病恶化,急于立即治疗。事实上,不同的肺癌治疗方法差别很大,因此治疗前需要配合医生做全面检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肺结节的临床诊治中,定期随访对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随访至少需要2年。点击链接,了解更多关于肺结节的知识【大家问】体检查出“肺结节”,咋整?【大家问】什么样的肺结节需要手术?【看门诊】肺结节,我拿什么拯救你?【随访那些事儿】肺部小结节,我该拿你怎么办?

协助支持,齐心协力

文中患者平时是“顶梁柱”,而女家属是患者角色转变后的特殊时间段的精神支柱,治疗的过程能够获得家属的同步认知,也至关重要。家属同步认知是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时请家属参与其中,从生理及心理上协助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减压疏导,增强患者的遵医行为,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请医护同仁们

理解患者,换位思考在医疗过程中,我们能接触到不同性格特征的患者及家属因角色改变而发生行为异常。文中病人是家里的顶梁柱,并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一时难以适应自己是患者的身份改变。人处于角色冲突期,有可能发生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表现为激动、焦虑、烦躁、抑郁、消沉、固执、抵触等。关注患者承担的不同社会角色,尝试理解患者因为角色转换而带来的性格脾气改变,有助于增进医患沟通。 聆听故事,对症下药每个患者背后都有故事,在工作中适时“放慢速度”,寻找适合的契机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真正地走进患者的故事,听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苦楚。只有了解了疾病背后的故事,才能理解患者行为异常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面对疾病,医学发展至今,没有停止追求“治愈”的脚步,医者们一直在为解除患者的病痛而不懈努力着。治愈需要滋润心田,信任是“治愈”的基础,鼓励是“治愈”的关键,家属的支持、医患之间良好而积极的互动有利于消除误解,病人的情绪需要得到释放、接纳和包容,引导病人理智地看待自己的情况。家属与医护共同的努力,会使病人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疾病,为疾病的治疗以及心灵“治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袁佳

责任编辑 杜若希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